乐平古戏台:一张响亮的江西文化名片

发布时间: 2024-02-21 12:42:54 |   作者: 爱游戏网址登录

产品详情

  乐平古戏台承载着400余年历史之深邃与厚重,其产生、演变,并形成如此规模宏大的群落,以至能顽强地遗存于现今,还在继续中创新与发展,并与整个社会生活血乳相融,成为了百姓大众的精神依托,构成了一道不可多见的文化景观。在乐平,戏曲因戏台长盛不衰,戏台因戏曲永放光芒。

  乐平是戏曲之乡,在这里流传着一句俚语:“三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十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一个月不看戏,看谁都生气。”

  深厚的戏曲文化滋养着乐平人民,也催生了当地的古戏台文化。据2017年统计,乐平有古戏台458座,每年以3-5座数量增加,是目前国内古戏台拥有最多最完好的县市。

  一种古老手工艺,传承一方工匠精神,成就一方技艺文化。古戏台营造技艺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而著称,于2014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主席观看了赣剧名家潘凤霞主演的《游园惊梦》作出了“美、秀、娇、甜”的评价,周恩来、郭沫若先后为剧(团)院题名,文化名人茅盾、巴金、田汉、曹禺、梅兰芳、张庚等也给予赣剧高度评价。

  数百年戏剧情节的积淀,凝结下乐平人鲜明独特的戏俗风情。乡民们爱看戏,也爱唱戏,即使是农夫上畈、村妇洗衣,都会张口哼上一段乱弹腔中的二黄或西皮:“昨夜一梦真蹊跷,梦见个农夫挑石头,一旦挑在田埂上,放下簸箕撒石灰。咦……”

  乐平人民酷爱赣剧,村村建有戏台。逢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代代沿袭。在乐平,演戏的由头多得是。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或子弟升学,接风剪彩,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开谱,攀华宗,接娘娘,建寺庙,祈福禳灾等等,都要堂而皇之请戏班来演出。

  每逢开台演戏,村子里便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宰猪杀鸡,买菜置酒,炊烟不断,三乡五里的亲朋好友都要请来做客看戏。一次演出的时间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演出活动夜以继日,村民看戏如醉如痴。凡上了点年纪的人无不谙熟剧情,唱做念打,心中有度。随着赣剧在乐平的形成和发展,乐平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和增多,慢慢的变成为与赣剧血肉相连且并驾齐驱的独特建筑艺术。与辉煌灿烂的赣剧相比,乐平古戏台建筑也是灿烂辉煌,观赏乐平古戏台同时也令人遥想到当年乡村文化活动之盛况。

  2021年3月22日,在江西景德镇乐平市洪岩镇,一处占地面积1.05余万平米的水上古戏台历时3年建成竣工,几乎全部采用传统工艺营造,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水上古戏台。

  古戏台、观戏楼、牌楼等均采用全木质结构,与一般的戏台不同的是,乐平水上古戏台在结构布局上拥有前后两个戏台,睛天打开前台门面,可向水演出,故为睛台;下雨在后台演出,人们在观戏楼中观看,免遭雨淋,故称雨台。这样的戏台在当地俗称睛雨台,也叫祠堂台。

  水上古戏台最令人赞叹的就是它独特的木雕工艺,戏台的装饰将工艺、美术融为一体,美轮美奂,每根横梁上都有浮雕,几百幅栩栩如生的非遗浮雕,由当地30多名艺人手工雕刻完成。

  该古戏台依托乐平古戏文化基础,发掘其蕴含的地方民俗、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价值,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雕刻和表演艺术,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该市古戏台为“中华一绝”,现存458座。她们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城市乡村,其中宋明各4座,清代70余座,民国时期的60余座。古戏台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镇桥“浒崦戏台”最为著名。

  乐平古戏台是融建筑、工艺、雕塑、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备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其中涌山昭穆堂祠堂台、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车溪敦本堂戏台、南岸双面台、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戴村上中房戏台、坑口万年台、横路万年台、南界首万年台颇具代表性。最早的是后港镇菱田村的皋二公戏台,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二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百年风雨,柱梁、门窗、斗栱、飞檐翘角等部位雕刻的精美人物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造型美观,凸显了乐平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当我们走出横路,厚重的木质浮雕在远处依稀可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乐平古戏台不仅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更是活态的时空文化。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任重而道远。既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也要找到民间传统文化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古戏台是乐平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何把古戏台融合到今天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光彩,乐平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据乐平市文化馆负责的人介绍,乐平整合了遍布全市的万年台、祠堂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完成了336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近400个,每年开展“送戏、送电影、送文化暨非遗下乡”文化活动300余场,举办乡村广场舞等各类文体活动600余场次,参与群众20万余人次。

  现如今,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戏曲舞台更加繁花似锦,专业院团定期展演,百姓“群众演、群众看”,看戏斗戏一出出好戏上演在古戏台,不啻为爱戏如痴的乐平人最美好的赏心乐事。

  乐平市依托“古戏台”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基层理论政策宣讲新模式,组建“古戏台讲堂”宣讲团,把理论政策宣讲的现代“讲台”搬上传统“戏台”,不断向基层传播新时代文明主旋律。

  在乐平市接渡镇子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古戏台与村史馆、图书室、健身房、广播室等功能一应俱全,成为了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和群众热情参加的重要文化活动阵地。平时利用古戏台演戏、看戏的同时,实践站也结合自己实际和特色,整合各类资源,盘活各类公共设施,常态化开展有内容、有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逐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精神,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景德镇市政府日前在乐平市举办了“2022乐平古戏台文化传承人与学者跨界对话”暨全省雕刻和营造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研培活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箫放表示:“如何利用好古戏台开展赣剧常态化实景演出,推广精品剧目网络化发布,传统元素产业化融入、非遗影像艺术化再现等,努力打造资源共享、传播共享、渠道共享的开放大平台,让乐平古戏台成为网红、爆款,将‘文化遗产’变成‘文化特产’飞入寻常百姓家,乐平还要持续地创新和奋进。”

  古戏台是乡土建筑,也是历史背景和文化。乐平戏台文化从古到今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江西乃至中国的古代建筑百花园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古戏台使百姓日常的生活与仪式密切相连,熏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方文化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它璀璨夺目的高超技艺、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光耀千秋的人文内涵、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和基因,必将在传承接续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彰显出民间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