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疆分院“访惠聚”扶贫团队: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发布时间: 2024-02-04 22:06:38 |   作者: 爱游戏官网网页版入口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Z2期专刊: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扶贫人物篇

  南疆的秋日,秋风中还带有丝丝暖意。卸下沉甸甸的果实,杏树、苹果树原本被压弯的树枝又挺拔起来。南来北往的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感慨:新疆是个好地方。

  新疆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多,特别是南疆四地州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是国家深度贫困区域。而如今,村民们自家屋前小院内鲜花盛开,门前新修的柏油路笔直通畅,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实现了就业。

  从 2014 年开始,按照新疆尔自治区党委部署,在全疆各级机关抽调 20 万余名干部,分赴万余个村和社区,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下简称“访惠聚”)活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以下简称“新疆分院”)系统共派出 10 批 126 人次干部开展驻村工作。2018 年,根据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新疆分院在原有 2 个“访惠聚”工作村(墩阿热希村和阿依玛克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4 个深度贫困村(墩巴格村、喀拉库其喀其拉村、恰尔巴格村和巴格齐村)的脱贫攻坚任务。新疆分院对口的 6 个扶贫村位于加汗巴格乡东部和南部,共计 1 778 户、7 687 人。

  到 2020 年 9 月 30 日,6 个村的年人均收入均已超越了万元,相较于 2014 年年人均收入不到 4 000 元的水平,6 年多的时间,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以前的 2.5 倍。

  而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双双前行的脚,踏上了奋斗的历程;一双双奋斗的手,编织出幸福的图景;也是一双双期待的眼,憧憬的美好未来。

  2018 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高级实验师的明亮深入扶贫第一线,成为了墨玉县喀拉库其喀其拉村(深度贫困村)的。

  “喀拉库其喀其拉村人口不多,有 671 人、151户。但这个村的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光贫困人口就有 493 人、112 户,贫困发生率占到了 64% 左右。而这个村的土地面积又不够,人均耕地面积不到 1 亩地,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明亮感慨地说。

  在初选项目时,经过实地走访,明亮发现南疆的私有耕地不多,而村民家庭庭院面积大,庭院里的地却没有有效利用,这造成很多庭院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怎么让闲置的土地发挥作用?成为明亮和工作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初选项目时,经过实地走访,明亮发现南疆的私有耕地不多,而村民家庭庭院面积大,庭院里的地却没有有效利用,这造成很多庭院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怎么让闲置的土地发挥作用?成为明亮和工作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有一次在村民家调研时,明亮发现他们的院前屋后都种了一些玫瑰花。尔族的乡亲们都十分喜爱花——很多尔族姑娘名字都带有的“古力”,就是花的意思。

  而“花香”只能香了鼻子,怎么样才可以“香”了生活呢?明亮利用中国科学院科技国家队的优势,结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在当地的一个农业产业技术园区,引进玫瑰花种植。经过几批次的实验,选择用玫瑰花、小叶薄荷、小藿香进行集中种植,从而在现有的土地上,努力挖出新的效益来。

  明亮介绍,集中种植是用玫瑰花和薄荷等套种,在庭院里让村民用玫瑰花套种蔬菜,打造的一种新套种模式。“以前产业体系单一,主要是以种植核桃和水稻为主。经过这几年的项目实施,目前玫瑰花的种植培养面积已经达到 70 亩左右,从 2019 年到现在一直在产生效益,目前每亩地玫瑰花效益产值已经达到 1 500 元左右。”

  光解决了种花的问题不行,明亮和团队开始在产业链上下功夫,目标是打造出一条玫瑰花种植、采收、粗加工的全产业链。“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在玫瑰花产品的延伸上。”明亮介绍,由于农村基本上以粗加工品为主,下一步的计划是做玫瑰花馕。目前,已经成立了打馕合作社,并通过电商把馕卖到了全疆各地和国内的很多城市,每天的订单有 1 000—1 500 个。”

  与此同时,村里也在和 2 家企业合作,产出的产品由企业负责销售。这样就围绕“产、采、研、销”,打造出了一条小型的生态链,建立起了“贫困群众+合作社+科研院所+企业”的发展模式。

  “做特色产业,就为了补短板,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科技的优势和模式的创新,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出更大的收益来。”明亮说。

  早上 9 点半,当《义勇军进行曲》高亢的旋律响起,旗手迎着朝阳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抛向天空,阿依玛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王鑫的一天驻村工作也开始了。

  21 点,工作了一天的王鑫和工作队开始教当地村民学习普通线 点召开晚总结会议,总结一天的工作,汇总村民的困难诉求等各类问题。

  这是王鑫一天中的工作安排,这样“白加黑”的节奏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员,扎根一线,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既是使命,也是光荣。”

  “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是我们的目标。王鑫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准”成为关键词。

  王鑫介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扶持对象精准,要对村里的每一户做评估分析,贫困户不能出现漏评或错评;项目安排精准,要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特点给他们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因户因人施策。“比如,村民家缺劳动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发展养殖业进行项目入户,通过养牛和养羊提高收入进行脱贫。如果家里有富余的劳动力,就鼓励他外出就业——现在全村已经实现了 91% 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

  “还有就是项目安排精准,目前,村里一共实施了 5 个扶贫项目,投入了 725.1 万元,涉及到全村 169 户贫困户;资金使用精准,就是资金用到实处,落到农户手中;因村派人精准,要求根据村里的真实的情况和个人特点,来选择派驻的和工作队;到今年 10 月底,村里剩余的贫困户 4 户21人都将摘掉贫困的帽子,全村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就做到了脱贫成效精准。”王鑫补充道。

  2014 年,在新疆分院派员帮扶驻村前,村里只有主干道上通了柏油路,其余道路全是土路,一脚踩下去,土能淹没到脚脖子。有些村民家里还没有通电通水,大部分村民一年吃不到几次肉,人均年收入不到 4 000 元,贫困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 60% 以上。

  “现在的阿依玛克村,贫困发生率由 2014 年的 66.6% 降到了 2019 年的 1.48%,再到如今的‘清零’。村庄整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一走进村里就能够正常的看到,宽敞的柏油路,干净的庭院,整齐的林带果园,村民友好的微笑,就连小朋友见了面都会主动问好……”王鑫说。

  “新疆这边跟别的地方扶贫有不一样的地方,刚开始最突出的就是语言问题。”王鑫说,“新疆分院会给每个驻村工作队配双语干部,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开设公益学习课,辅导村民们学习普通话。他们现在普通话水平提升得很快,村干部基本上也都实现了普通话交流。”

  每年年底村里会有一个满意度调查。2019 年,全村对于工作队的整体满意度上升到了 98%,这背后,是王鑫和工作队员们尽职尽责、“白加黑”连轴转的身影,也是历任的和工作队员们一起努力和期盼的结果。

  巴格齐村(深度贫困村)原阿布力米提 · 伊力对此深有感触。通过深入调研,他和驻村工作队员带领村民一起,对玫瑰、驱虫斑鸠菊、毛菊苣、黑种草籽、花糖膏等需求空间大的药材进行提升附加值等方面的尝试。“以 1 亩地计算,种植这些比普通农作物的产值要高 2—3 倍。”阿布力米提说。

  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现状及中国科学院民族药研究的优势,阿布力米提帮村里引进了累计 100 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 20 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 3—4 种药材进行推广,其中玫瑰品种在墨玉县加汗巴格乡 4 个村种植已达 100 多亩;并为村民提供了技术培养和训练和经费保障。同时,启动了“园村互动、村民参与”的科技扶贫模式,组建科技种植示范户,创建一户带五户的推广模式,形成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在驻村实践中,我们以实际行动落实了科学技术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的具体实际的要求,努力使创新致富的源泉在农村的沃土上充分涌流。”阿布力米提说。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穷的地方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新疆分院组织科技力量,深入推动产业扶贫,有力地拉动了贫困户增收,使得当地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在刘培诰担任的恰尔巴格村(深度贫困村),科技产业扶贫同样带领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以前,咱们村种植水稻就是以撒播的方式,也没有机械化,水稻品种产量低、种质退化严重、种植方式落后。”刘培诰介绍。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刘培诰和工作队利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采用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水稻新品种——“新稻36号”,以及机械化插秧,实现了水稻的有机高产和村民们的持续增收。

  “以前产量低,一亩地也就 300 多公斤。改良以后用插秧机插秧,按照株距、行距育苗,现在能达到 600—650 公斤,接近翻了一倍。”刘培诰说,“通过探索,我们也成功种植了羊肚菌和核桃,逐步开始示范推广和技术培养和训练。下一步计划引进阿克苏的核桃品种,一亩地的产值预计能达到 8 000—10000元。”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用科技的力量来支撑扶贫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正是新疆分院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交出的让尔族乡亲们满意的答卷。

  新疆分院驻村工作总领队、墩阿热希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吉力力 · 阿不都外力表示,新疆分院采用精准扶贫模式,持续推动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以“输血”“造血”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双轮联动为驱动,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长效,实现了既定目标的落地,取得了驻村工作实质性的进展。

  未来如何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吉力力认为,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保持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人员稳定,各项惠民政策持续实施。做到驻村“访惠聚”工作队不脱贫不脱勾,后盾帮扶单位、结对帮扶责任人持续发力,防返贫工作力度不减,监督管理力度不削弱。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驻村联合党支部工作制度,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以及村干部廉洁自律制度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基层组织和村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依制度办事的自觉性;特别是要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工作和管理能力,加强他们战斗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加强惠农政策的扶持,采取项目扶持、党员干部包联等形式,积极精心组织扶贫工作。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服务、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素质提升等手段,提升百姓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